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两大核心期刊,《中医药文化》与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分别以不同的学术定位推动着学科发展。《中医药文化》创刊于1984年,原名《医古文知识》,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,是我国唯一聚焦中医药人文研究的专业期刊。其办刊宗旨强调“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,提升学术素养”,通过“人文新探”“本草纪实”等栏目,构建起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对话空间。相较而言,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刊,创刊于1986年,以“把握前沿、探索未知”为使命,定位于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前沿成果发布,2022年核心影响因子达2.7,连续六次入选“中国精品科技期刊”。
两本期刊的历史脉络折射出中医药学术体系的演进方向。《中医药文化》的改名历程(2006年由《医古文知识》更名)标志着从文献训诂向文化传播的转型,其入选T2级中医药优秀科技期刊的成就(2019年),印证了人文研究在学科评价体系中地位的提升。而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权威平台,通过设立“标准与规范”“循证医学”等栏目,强化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科学话语体系。二者分别从文化内核与科技外延两个维度,构建起中医药学科“一体两翼”的发展格局。
在内容架构上,《中医药文化》展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质。其“文博天地”栏目探析中医文物与史迹,“海外中医”专栏追踪中医药国际化动态,而“解文说字”板块则从语言学角度解析经典文献。例如2024年刊发的《宋代中医药繁华景象考》一文,结合《清明上河图》图像学证据,还原了中医药在市民生活中的渗透形态,这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医史考据的局限。该刊还注重中医药与文学艺术的融合,如对俞长荣中医诗作的赏析,揭示了“医者本色即诗人”的文化基因。
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则凸显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并重。其“论著”栏目收录的《脊柱筋骨理论生物力学内涵》等论文,通过生物力学模型验证传统理论,为手法治疗提供量化依据。“临证经验”专栏则强调名医经验的标准化提取,如2024年发表的《心质辨证临床意义探析》,将抽象的中医体质学说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路径。两刊的差异化内容策略,恰好对应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“传统医学双重证据体系”——既需要文化阐释的深度,也依赖科学验证的精度。
在学术影响力方面,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凭借高达2.7的影响因子(2022年),持续领跑中医学类期刊,其收录于CA、CSCD等11个国际数据库的成就,彰显了全球影响力。而《中医药文化》通过创办英文刊《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》,于2024年实现突破——成为全球首个被ESCI收录的中医药人文期刊,预计2025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,这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研究正式进入国际主流学术评价体系。
两刊的国际化路径呈现互补态势。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通过“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现况”等综述类文章(2020年),系统梳理领域进展,被引次数逾3000次;而《中医药文化》英文刊则侧重“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破茧与重生”等文化传播研究(2019年),其关于《辅行诀》文献可视化分析的论文,开创了敦煌医学研究的新范式。这种“科技硬实力”与“文化软实力”的双轨输出,恰如费孝通所言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文明互鉴理念。
面向中医药全球化3.0时代,两刊需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寻求突破。《中医药文化》可借鉴《中医杂志》的“F5000顶尖论文”项目经验,建立中医药文化经典论文遴选机制,同时加强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,如对《黄帝内经》知识图谱的构建。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则应关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、组学技术等前沿领域,其2024年关于“中医四诊设备研发策略”的述评已显现出跨学科融合的敏锐度。
对于学科整体建设,建议建立“文化-科技”双螺旋评价体系:在科研立项中单列中医药文化研究类别,在临床评价中纳入人文关怀指标。同时可参照《中医药文化》英文刊的ESCI收录经验,推动建立传统医学人文研究的国际标准。两刊可联合发起“中医药世界记忆工程”,系统整理散佚海外的中医古籍与文物,这既是对《中医药文化》“文献长廊”栏目的延伸,也是对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实证研究范式的补充。
中医药学术期刊的使命,不仅在于记录学科发展,更应引领文明对话的方向。当《中医药文化》从“丝路医药”考据走向文明互鉴理论构建,当《中国中医药杂志》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全球健康解决方案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本期刊的成长轨迹,更是整个中医药学科从传统走向现代、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。这种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的学术追求,正是中医药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