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精选分类与实例整理,综合古代礼仪规范与当代实践,涵盖称谓、行为、社交、人生仪式等多个维度,供参考:
一、称谓礼仪(尊称与谦称)
1. 尊称他人
父:令尊、尊公、尊翁
母:令堂、尊慈
子:令郎、令嗣;女:令爱、令媛
妻:令正、尊夫人;婿:令坦
兄弟:昆玉、昆仲;侄:令侄
2. 自我谦称
父:家父、家严;母:家慈
子:犬子、豚儿;女:小女
妻:拙荆、内人;夫:外子
友:敝友;意见:愚见
二、行为举止礼仪

1. 行走之礼
趋礼:地位低者见尊者时低头小步快走。
行不中道:靠边行走,避让尊者。
2. 见面礼仪
拱手礼:双手合抱胸前,用于日常问候。
作揖礼:拱手弯腰,用于致谢、道歉等场合。
叩首礼:双膝跪地叩拜,现仅见于特定仪式。
3. 入座规范
室内座次以“东向为尊”,贵客居西席,主人居东席。
饮食时身体靠近桌案,非饮食时“虚坐尽后”。
4. 饮食礼仪
主人举杯后客人方可饮酒,动筷前需主人劝食。
禁忌:共食不先尝、当食不叹、毋投骨于狗。
三、社交与日常用语
1. 敬词与谦语
请:赐教、高见、贵庚、尊府。
谢:包涵、劳驾、恕罪、失陪。
雅正:请人修改诗文;斧正:请求指正。
2. 客套用语
久仰、久违、留步、奉陪。
光临、惠顾、恭候、有劳。
四、人生礼仪
1. 诞生礼
满月礼:亲友赠衣物食品,祈福新生儿。
周岁礼:抓周仪式,预测未来志向。
2. 成年礼
冠礼(男):20岁加冠取字,标志社会成人。
笄礼(女):15岁绾发加簪,象征婚嫁资格。
现代实践:18岁集体宣誓,结合历史纪念地举行。
3. 婚丧礼仪

六礼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丧礼:慎终追远,挽联礼金表哀思,三五日内入殓。
五、节日与公共礼仪
1. 传统节日
春节:团圆守岁,祭祖拜年,邻里互访。
清明:扫墓祭祖,缅怀先烈。
端午:纪念屈原,赛龙舟、挂艾草。
2. 公共礼仪
国家礼仪:吉、凶、宾、军、嘉“五礼”体系。
社区互助:红白理事会倡导简办,保留核心仪式。
六、特殊关系礼仪
1. 交友称谓
刎颈交(生死之交)、莫逆交(心意相通)。
布衣交(平民之交)、市道交(功利之交)。
2. 师生礼仪
师称学生为“贤契”,学生尊师为“先生”“夫子”。
七、礼仪原则与文化内核
1. 核心精神
自卑尊人:放低姿态,谦恭待人。
亲亲爱人:以家庭扩展至社会和谐。
2. 现代转化
传统礼仪与法治结合,如简化婚丧流程。
通过社区活动(如重阳敬老)强化社会凝聚力。
以上为中华传统礼仪的精华整理,涵盖约80余例。若需完整100例或更细分场景,可进一步查阅古籍《礼记》或《周礼》,或参考现代礼仪研究专著。传统礼仪的传承需“择善而从”,既保留文化精髓,亦适应现代文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