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,始终以“三不朽”精神为内核,指引着历代仁人志士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。所谓“三不朽”,即《左传》提出的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,既是儒家思想的精髓,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。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塑造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品格,更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“立德”居于“三不朽”之首,强调以德性修养为立身之本。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,一生以“仁”为核心,倡导“克己复礼”“有教无类”,通过教育将道德准则播撒至民间,成为万世师表。他的弟子子贡曾言: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。”这正是对孔子德行之高远的礼赞。立德不仅是个人修养,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。司马光提出“德为才之帅”,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家国情怀,皆以德性为引领,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。
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的隐忧中,重提“立德”更具现实意义。如《左传》所言: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”,唯有以德性滋养人心,方能抵御功利主义的侵蚀,重塑社会信任。
“立功”强调以行动造福社会,体现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。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辅佐蜀汉,杜预注《左传》以文治国,范仲淹兴修水利、戍边御敌,皆以功业彰显担当。这种精神在近代更演化为“为生民立命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使命。如王阳明平定叛乱、创立心学,曾国藩力挽清廷颓势,虽争议犹存,但其功绩不可磨灭。
立功的现代内涵已超越仕途功名,延伸至各行各业的奉献。科学家以“大国重器”护佑国家安全,教师以知识播种希望,医生以仁术守护生命——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者,皆是“立功”的践行者。
“立言”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核心载体。司马迁忍辱著《史记》,以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史笔铸就“史家绝唱”;曹丕称文章为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,道出了立言对文明传承的意义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、顾炎武以著述存续民族精神,近代严复译介西学启迪民智,皆以立言推动文化革新。
今日之“立言”,既需守护典籍精髓,亦需创新表达形式。如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现代媒介活化经典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重构传统叙事,皆是对“立言”的当代诠释。
“三不朽”并非割裂的个体追求,而是互为支撑的价值整体。立德为灵魂,立功为筋骨,立言为血脉,三者共同构筑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系。当代青年需以德性为根基,以实干为路径,以创新为突破,在文化自信中实现自我价值。例如,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以德行坚守大漠,以修复之功延续文明,以学术著作为世界立言,正是“三不朽”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中华文化的“三不朽”,既是历史的回响,也是未来的召唤。在全球化浪潮中,唯有坚守立德之本、践行立功之志、创新立言之法,方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,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华章。正如胡适所言,“社会的不朽”要求每个“小我”为“大我”的永恒贡献力量——这正是“三不朽”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