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海之滨的青岛,市南区如同一本摊开的立体史书,红瓦绿树间镌刻着百年风云,碧海蓝天下涌动着文化生机。这里既是德国建筑群与里院烟火交织的“万国博览园”,也是老舍笔下“诗的境界”;既有八大关的欧陆风情,也有劈柴院的市井烟火。市南区的独特之处,在于其人文文化并非凝固的历史标本,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——它以历史为根脉,以创新为养分,在传统与现代、本土与全球的对话中,诠释着人文文化的本质:对人性价值的守护、对历史记忆的传承、对多元共生的追求。
市南区的人文基底,深植于其作为青岛文化源头的历史身份。大学路一带的红墙见证了《骆驼祥子》的诞生,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的木质楼梯仍留有作家的足迹,而赵太侔故居的拱形窗棂间,仿佛还能听见国立山东大学学者们的激辩声。这些散布在街巷间的23处名人故居,不仅是建筑实体,更是文化基因的载体。正如舒乙在骆驼祥子博物馆序言中所述:“青岛时期是老舍的黄金时代”,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气质滋养着文化创造。
这种文化积淀在空间维度上形成特殊肌理。八大关的20国建筑群与堂的哥特尖顶构成“建筑博物馆”,而江西路的里院建筑则承载着青岛本土的居住智慧。德国总督府旧址的砂岩墙面与圣保罗教堂的彩色玻璃,在物理空间中叠印着不同文明的对话痕迹。正如《青岛市志》记载,自1891年建制以来,这片30平方公里的土地始终是“青岛人文精神的孵化器”。
市南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突破静态展示的窠臼。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具有典型意义:馆内不仅复原老舍书房原貌,更通过“读经典·品市南”等活动让文学走出展柜。当游客在复刻的荒岛书店购买《骆驼祥子》文创时,历史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体验。这种“让藏品说话”的理念,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“活态遗产”保护原则不谋而合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探索。赵太侔故居转型为“龙马社黑匣子剧场”,以《我猫》沉浸式展览打开尘封的大门。策展人巧妙捕捉文人爱猫的共性,将历史叙事转化为青年群体的社交货币,使冷僻的学术考据变为鲜活的文化事件。这种创造性转化印证了建筑学家吴良镛的观点:“历史环境保护的本质,是让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生活的参与者。”
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,市南区的人文气质天然具有海纳百川的特性。从劈柴院市井民俗到八大湖公园的法桐大道,从湛山寺的晨钟暮鼓到五四广场的现代雕塑,多元文化在此达成微妙平衡。2021年举办的法国文化艺术节与国际水彩艺术季,将青岛啤酒节的传统狂欢升级为跨文化对话平台,这种“在地国际化”实践,正是人文主义尊重差异、寻求共识的生动体现。
这种融合更深入市井肌理。甘肃路55号斑驳的木质楼梯与武定路修复的德式旋梯并置,揭示着不同阶层的生存图景;而“青云图”数字阅读平台与50处“啡阅青岛”服务点的结合,则让典籍文献融入咖啡香气。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: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”的文化自觉,在这里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实践。
市南区的人文建设始终紧扣“人的尺度”。在推进历史城区更新时,既注重修复沂水路3号德式别墅的雕花栏杆,也考虑居民对清洁服务的需求;既通过“银鱼巷微型博物馆”激活商业价值,也保留原住民“下楼买菜”的生活惯性。这种兼顾保护与民生的思路,恰是对“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”核心理念的践行。
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文化认同的建构。鸳鸯螳螂拳传承人孙日成在社区开设武术课堂,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全民健身项目;周氏艾灸法通过现代诊所实现传统医学的普惠。这些实践让文化遗产从“博物馆标本”变为“日常必需品”,在服务现代人精神需求的过程中完成价值重估。
市南区的人文探索揭示: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,而是让历史资源成为现代生活的创造性元素。当老舍故居的书香与黑匣子剧场的灯光交织,当德国水兵俱乐部的拱廊变身文创空间,这片土地正在书写人文主义的当代范式。未来,或许需要更多维度突破: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基因库,运用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;推动社区参与式规划,让居民成为文化叙事的主体;构建“东亚文化走廊”,将市南经验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中。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区,正以其独特的人文实践,为中国城市的文化复兴提供着鲜活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