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起源与历史
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,由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演变而来,最初是农耕社会庆祝丰收、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。辛亥革命后,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“春节”,并被列为法定假日。2024年,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2. 核心习俗
3. 文化价值
春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亲情与家国情怀,通过团圆、祭祀、祈福等活动传承孝道、和谐等价值观。其民俗形式如剪纸、灯会等也被视为传统艺术的活态载体。
4. 国际影响
春节已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,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法定假日。联合国自2023年起将春节定为官方假日,海外“中国年”活动常以舞龙、烟花等形式展现。
1. 春节(农历正月初一)
标志新年开始,习俗包括贴春联、守岁、拜年等。
2. 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
又称“灯节”,赏花灯、吃汤圆,部分地区保留舞龙舞狮活动。
3. 清明节(公历4月4-6日间)
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,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纪念意义。
4. 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
纪念屈原,赛龙舟、吃粽子,挂艾草驱邪。
5. 七夕节(农历七月初七)
传统“乞巧节”,女性祈求心灵手巧,现代演化为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6. 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
俗称“鬼节”,祭祀祖先、放河灯。
7. 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
阖家团圆、赏月吃月饼,象征丰收与圆满。
8. 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
登高、赏菊、敬老,2012年被定为“老年节”。
9. 冬至节(公历12月21-23日)
北方吃饺子,南方食汤圆,部分地区祭祖。
10. 除夕(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)
岁末团圆夜,年夜饭、守岁迎新年。
其他特色节日
以上节日体现了中华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观与观,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