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承载地,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、创意转化和跨界融合,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,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,形成独特的“岭南文化+”发展模式。以下是佛山在岭南文化IP建设中的关键举措与成果:
1. 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
禅城区推出《岭南文脉之城三年行动方案》,构建“1+2+3+N”文脉轴线,重点发展“佛山古镇”和美陶湾文创产业集聚区。通过“岭南文创IP100计划”面向全球征集文创设计作品,并设立最高1.5万元奖金及产业孵化服务,推动文创IP商业化。
2. 资金与平台扶持
佛山市出台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等文件,近三年累计投入超1.19亿元扶持本土文化IP项目,包括功夫、醒狮、陶艺等主题的文艺创作与产业转化。
1. 醒狮文化的现代化表达
佛山市侨联推出《醒狮十八式》教学短片及文创套装(含U盘、笔记本),以国潮设计语言向全球推广,累计播放量超600万次,入选“佛山非遗十件大事”,并通过海外侨团传播至30多个国家。本土品牌HEA将醒狮元素融入服饰设计,形成兼具传统与时尚的国潮IP。
2. 功夫IP的多元融合
以黄飞鸿、叶问等功夫名人为核心,打造“世界功夫之城”IP,建设李小龙乐园、黄飞鸿狮艺武术馆等主题景区,并举办功夫电影周、电竞醒狮大赛等活动,吸引年轻群体。禅城IP100计划中,龙狮文创“LOCAL CULTURE计划”将醒狮形象与潮流元素结合,推出国潮版IP。
3. 岭南天地的文旅地标效应
佛山岭南天地以“微改造”活化祖庙东华里片区,保留22栋文物建筑,引入国际品牌首店与本土老字号,形成“历史+潮流”的消费场景。2024年上半年客流量达1650万人次,日均超9万人次,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。其成功模式入选广东省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十大案例。
1. 数字化与年轻化传播
佛山通过“文旅+科技”策略,推出“数字孪生农场”“工业声景博物馆”等体验项目,利用AR、VR技术重现桑基鱼塘、龙舟竞渡等场景。禅桂坊等文创园区通过“管道狮头”艺术装置、天台露营咖啡店等设计,吸引年轻游客。
2. 节庆活动与城市营销
打造“佛山请帖——欢迎您来过年”春节系列活动,联动中央媒体与网络平台,实现30亿曝光量;举办国潮音乐节、稻田马拉松等活动,单日吸引超8万人次参与。50公里徒步、秋色巡游等IP活动持续强化“岭南味·佛山品”城市形象。
3. 国际文化交流
通过“发现佛山”海外社交平台推广醒狮、功夫等文化符号,辐射45万海外粉丝;组织非遗项目赴澳大利亚、沙特等国交流,并在南海大地艺术节等国际平台展示“水系南海”主题艺术。
佛山计划以“环两江”战略(西江、北江)为核心,构建“江河文明与智造文化融合示范区”,推动工业遗产活化与水岸经济结合。例如,改造旧码头为“功夫码头”,开发“透明工厂直播间”和“水上移动科创工坊”,打造“江湖智造,功夫佛山”超级IP。通过“岭南宵夜节”“禅桂坊团宠音乐节”等活动,进一步强化年轻态、国际范的城市形象。
总结:佛山通过系统性梳理岭南文化资源,以创意设计、科技赋能和跨界融合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,形成“醒狮+功夫+美食+陶艺”的IP矩阵,并借助政策支持与国际化传播,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,为全国工业城市的文化振兴提供了“佛山样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