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进程加速、文明冲突与交融并存的今天,中华文明孕育的“和合文化”以其“贵和尚中、善解能容,厚德载物、和而不同”的精神内核,为人类破解发展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。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,更在当代社会治理、国际关系、生态文明等领域展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。从《国语·郑语》“商契能和合五教”的治国智慧,到孔子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处世哲学,再到新时代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全球倡议,和合文化始终以包容差异、追求和谐为核心,成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献。
和合文化的哲学基础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“和同之辩”。西周史伯提出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,强调万物因差异而共生,因统一而发展的辩证关系。这种思想在儒家体系中得到深化:孔子以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构建社会秩序,孟子以“仁民爱物”贯通人伦与自然,荀子则以“群居和一”阐释社会组织原则。道家则从宇宙观角度补充:老子主张“道法自然”,庄子提出“天地与我并生”,将和谐视为宇宙运行的本质规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和合并非简单的妥协。张立文教授指出,和合文化包含“承认差异”与“有机统一”两大要素,如阴阳相济、天人合一等范畴,既反对无原则的趋同,也拒绝对立性的割裂。这种思想在当代哲学领域引发共鸣,墨西哥学者莉莉亚娜·阿索夫斯卡评价其为“解决冲突、共促全球发展的智慧”。
在浙江台州的基层治理实践中,和合理念已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创新。通过“和合街区”创建,将共享法庭融入街长驿站,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2%;“4951”农民持股模式在玉环市干江镇的成功,印证了差异利益主体通过股权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。这些实践与温岭民主恳谈制、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一脉相承,构成“和合善治”的治理体系。
国际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和合智慧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·索尔海姆指出,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,“和合文化的谦虚团结精神”至关重要。中国提出的“蓝色循环”海洋治理模式,通过、企业、渔民多元共治,实现塑料垃圾回收量提升300%,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范例。
和合文化为文明交流开辟第三条道路。意大利外交官倪波路强调,“和而不同”要求尊重他国文化基因,正如中法合作建设的台州生物多样性博物馆,既展示朱鹮保护的中国经验,又融入法国生态博物馆理念,形成跨文明的保护范式。这种对话精神在2024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得到升华,15国城市共同签署《友好城市深化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倡议》,将文化互鉴扩展至数字经济、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。
历史经验表明,文明的封闭必然导致衰落。魏晋时期儒释道融合催生天台宗,唐代寒山诗东传促成东亚文化圈形成,印证了和合文化的开放基因。当代学者武斌提出,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源于“对异域文化的非凡气度”,这种特质在全球化时代更显珍贵。
台州民营经济的崛起堪称和合文化的现代注脚。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时创造“双品牌独立运营”模式,既保持技术自主性,又实现供应链协同,使研发效率提升40%;杰克缝纫机通过跨国并购形成“德国设计+中国制造”生态,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。这些案例验证了《周易》“保合太和,乃利贞”的经济哲学,差异要素的有机整合催生创新动能。
在产业层面,天台县构建“大脑和合”智能管理系统,将传统制造业改造为2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,单位能耗下降23%的培育出银轮股份等隐形冠军。这种发展路径打破零和竞争思维,诠释了“和实生物”的现代内涵。
从史伯的“和同之辩”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,和合文化始终在解构与建构中演进。当前研究需在三个方向深化:其一,构建量化评估体系,如建立“和合指数”衡量社会治理效能;其二,拓展跨学科研究,如将和合学与经济学、生态学嫁接,形成“和合实学”新范式;其三,创新传播载体,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。正如埃及前总理伊萨姆·沙拉夫所言:“祖先的美德宝藏应被用来塑造未来”。当和合文化遇见人工智能、碳中和等新命题,中华文明有望为人类文明形态跃迁贡献更具创造力的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