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5年的春日,北京两大文化地标——民族文化宫与中国美术馆——以艺术为纽带,共同编织出一幅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瑰丽画卷。民族文化宫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核心,通过文物古籍与当代美术的双重叙事,展现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脉络;中国美术馆则以五岳题材为切入点,用传统笔墨重构自然与人文的对话,呼应新时代“美在致广”的美学追求。两馆展览遥相呼应,既是对历史记忆的深度梳理,亦是对文化创新的前瞻探索。
民族文化宫主推的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”,通过1500余件展品构建起“大一统-大交融-大团结”的三维叙事体系。展览中元代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》与清代《皇清职贡图》形成时空对话,前者展现古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格局,后者记录多民族交往细节,辅以彝族漆器、藏族唐卡等物质载体,实证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”的历史根基。而展厅内设置的线装古籍互动装置,让观众亲手触摸《四库全书》复刻本,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。
中国美术馆的“美在五岳”特展则开辟了另一条美学路径。傅抱石《待细把江山图画》中的泰山云海与石鲁《华岳松风》的险峻笔触形成鲜明对比,前者以散锋皴法表现山势浑厚,后者用焦墨枯笔勾勒华山风骨。展览特别设置的光影沉浸区,将李可染《井冈山》的层林尽染通过数字投影技术延展,使观众置身“可行可望可游可居”的山水意境,实现传统笔墨的当代转译。
民族文化宫的展览架构充满学术巧思。在“大交融”单元,北魏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像与泉州出土的景教十字架并列陈列,佐以敦煌文书《吐蕃医方残卷》的医药交流记录,直观呈现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。策展团队特别引入“物证链”概念,如将辽代鸡冠壶、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与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瓷罐组成器物序列,揭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器型、纹饰上的融合轨迹。
中国美术馆则通过空间叙事重构五岳的文化意象。展厅地面铺设的等高线投影与顶部悬挂的星象装置,暗合《周礼·考工记》“天有时,地有气”的营造理念。钱松喦《泰山旭日》旁特别设置VR观景台,观众佩戴设备即可穿越至1983年画家写生的玉皇顶,在虚实交织中理解艺术家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的创作过程。这种展陈方式打破了传统书画展览的平面局限,构建起多维度的美学认知体系。
民族文化宫在数字化探索中走在前列。其开发的“文物大脑”系统,通过3D建模将战国匈奴王金冠的纹饰进行矢量分析,比对出与中原青铜器饕餮纹的17处共性特征。观众扫描展签二维码,即可在手机端查看高精度文物模型,并能将西夏文《吉祥遍至口合本续》的活字模块进行虚拟拼合,直观感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四百年前党项人的技术创新。
中国美术馆的跨界实验更具先锋色彩。在“八大山人、石涛与20世纪写意艺术展”中,策展人将徐渭《墨葡萄图》的笔触数据化,生成动态水墨粒子在展厅流动,喻示写意精神的当代延续。更引人注目的是AI绘画装置的设置,观众输入诗词意象后,系统可生成融合石涛笔法特征的数字山水,这种“人机共创”模式引发关于艺术本源的新思考。
民族文化宫开创的“馆长学术日”形成独特的教育品牌。每月第三个周六,由民族学专家带领观众深度解读展品,如通过对比新疆尼雅遗址汉锦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与贵州苗族“星辰纹”刺绣,揭示古代天文观如何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其开发的青少年研学手册采用AR技术,扫描苗族蜡染图案即可观看非遗传承人的制作演示,将静态观展转化为动态学习。
中国美术馆则着力构建美育共同体。“艺术工作坊”系列活动中,靳尚谊、范迪安等艺术家亲自示范,带领观众体验从素描到油画的创作全过程。在“美在致广”展览期间推出的微距观察课,使用专业设备解析李桦版画《怒吼吧!中国》的刀法层次,使观众理解“尽精微方可致广大”的艺术真谛。这些活动突破美术馆的传统边界,使其成为全民美学教育的实践场域。
站在文明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,两大文化机构的实践具有范式意义。民族文化宫通过文物实证与当代艺术的互文,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;中国美术馆则以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,探索中华文化的当代表达。未来可进一步深化馆际合作,如将民族服饰纹样数据库与美术馆数字资源库对接,开发跨媒介艺术创作项目。同时建议借鉴故宫“数字文物库”模式,建立云端展览平台,让更多藏品突破物理空间限制。在全球化语境下,这类文化实践不仅关乎历史阐释,更是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