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安徽报业集团”)作为徽文化传播的主力军,其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创刊的安徽省委机关报《安徽日报》。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组建集团,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集新闻出版、广告发行、文化产业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。集团以《安徽日报》为核心,构建了覆盖报纸、期刊、网站、客户端的多维媒体矩阵,旗下拥有《新安晚报》《安徽商报》《文摘周刊》等9报3刊1网站,报刊期发量逾200万份,新媒体用户规模突破千万。
在组织架构上,集团形成“一体两翼”发展模式:一方面深耕传统媒体内容生产,另一方面通过安徽徽商传媒有限公司、安徽报业投资有限公司等10余家实体子公司拓展文化产业、数字技术等多元业务。2018年数据显示,集团资产规模达13.98亿元,年主营业务收入3.91亿元,业务版图覆盖新闻出版、影视制作、会展服务、房地产等领域。这一架构既保障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,又为徽文化的产业化传播提供了资本与平台支持。
面对新媒体冲击,安徽报业集团率先启动融合转型。2012年成立新媒体工作室,2014年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,2018年上线“安徽日报新闻客户端”与“视觉安徽”频道,形成“报、网、微、端”四位一体的传播体系。以“中安在线”网站为例,其日均点击量突破250万人次,通过VR技术打造的“徽州建筑”虚拟展厅,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徽派建筑的精妙。
在内容创新层面,集团注重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。2024年推出的《我是主持人》大赛,以年轻化视角讲述安徽故事,吸引全国近千名选手参与,通过选手对徽剧、徽商精神的解读,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嫁接。《徽商》杂志通过搭建“全球理事会”平台,联合弘毅投资等机构举办投融资峰会,将徽商“诚信为本”的经营哲学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信任纽带,两年内为地方引资超80亿元。这种“文化+资本”的模式,使徽文化从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生产力。
集团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徽文化传播内容矩阵。在传统媒体端,《新安晚报》以“为老百姓办”为宗旨,通过“百忍图”“和为贵”等木雕故事专栏,诠释儒家与徽州民俗;《安徽商报》聚焦徽商创新创业案例,2024年推出的“资源型城市转型密码”系列报道,深度解析淮南等地的产业升级路径。新媒体端则侧重交互体验,“安徽网”开发的AR导览系统,用户扫描古建筑二维码即可触发3D动画,再现徽州雕刻技艺的工艺流程。
社会联动方面,集团通过“政企媒”协同放大传播效能。2024年与省委党史研究院合作上线“皖美辉煌”视频号,制作《红色徽州》系列短视频,单集播放量超百万。徽商传媒发起的“寻找最佳投资区域”活动,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安徽16市,既促进地方经济又强化了“徽商回归”的文化认同。这种从内容生产到资源整合的全链条运作,使徽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,形成全国性影响力。
集团注重学术研究对文化传播的赋能。与安徽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,设立徽文化数字化研究所,出版《徽州木雕艺术的文化性与民俗性传播》等专著,从学理层面解析徽派艺术的符号系统。2024年发布的《数字化赋能徽文化白皮书》,提出“基础资源库—特色资源库—共享平台”三级架构,系统规划徽州文书、戏曲音像等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方案。
国际化传播则通过“借船出海”实现突破。《世界报》与《双语学习报》推出多语种徽文化特刊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发行;2025年大阪世博会期间,集团策划的“3D徽剧孙悟空”全息展演,以科技手段重构传统艺术,吸引全球逾50万人次互动体验。这些实践表明,徽文化传播已从单向输出转向跨文化对话。
安徽报业传媒集团通过历史传承、技术革新、内容创新与社会协作,构建了徽文化传播的立体生态。其经验揭示:传统文化传播需以现代产业逻辑重构资源,以数字技术激活遗产价值,以跨界合作拓展影响半径。未来,建议进一步深化“文化大数据”应用,如建立徽派建筑数字孪生库;探索元宇宙场景下的文化沉浸体验;加强国际传播智库建设,培育兼具文化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。唯有如此,徽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既守住根脉,又绽放新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