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,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其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,更是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。以下从农耕文化的价值、传承路径及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:
1. 经济支撑与产业升级
农耕文化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,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。例如,传统有机种植技术结合现代市场需求,生产绿色农产品,提升附加值;农耕节庆、农事体验旅游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,形成“文化+旅游+农业”的产业链。广东英德九龙小镇通过土地流转、民宿经济和文化展示,实现村民年均收入增长30%,村集体收益显著提升。
2. 文化自信与精神凝聚
农耕文化是乡村居民身份认同的核心。重庆丰都县通过“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”小程序整合近1000个文化遗产点位,将乡土记忆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数字化载体,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。江苏马庄村通过传统香包制作、民俗表演等活动,形成“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”的发展模式,促进乡风文明。
3. 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
农耕文化强调“天人合一”,其循环农业、立体种植等理念与低碳发展目标高度契合。例如,浙江民宿将废弃农具改造为生态教育装置,结合AI技术推广茶园管理知识,既保护传统又融入现代科技。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生产方式(如种养结合)也被视为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。
1. 资源挖掘与系统性保护
2. 现代技术与传统融合
3. 教育与人才培育
4. 政策引导与多方协作
1. 广东英德九龙小镇
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将荒山土地转化为旅游资源,发展民宿、农特产品销售等,带动6个行政村脱贫,村民年均收入从4000元增至8000元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2. 重庆“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”
整合文化点位与旅游服务,提供导航、体验预订等功能,上线首月吸引超10万用户,推动乡村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利用。
3. 江苏南京农耕研学基地
以节气文化为核心设计农事体验课程,结合民宿经济形成“农时—农事—农俗”教育链,年接待游客量增长67%。
当前农耕文化传承面临技艺流失、传承人断层等问题。未来需进一步:
农耕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延续,更是乡村振兴的“灵魂工程”。唯有在保护中创新、在创新中活化,才能让乡土智慧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焕发持久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