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保护工程初见成效
中国自2015年启动“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”以来,已完成两期建设,覆盖全国1802个调查点,采集了130种语言及其方言的1000万条实态语料,并建成数字化平台供公众访问。例如,“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”通过GIS系统实现方言特征的可视化展示,用户可在线查阅方言发音视频及文化资料。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方言保护,如中国电信推出的“星辰超多方言语音识别大模型”支持30种方言的实时识别,助力方言数据库的构建与传播。
2. 文化传承形式多样化
方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,约三分之一的非遗项目以方言为载体。多地通过媒体节目(如《神州之声》)、戏曲盛典(如昆山“戏曲百戏”)、方言短视频和AI数字人等创新形式推广方言,例如苏州评弹和昆曲的数字化传播。部分学校还引入方言课程和乡土文化教育,尝试破解“校园方言真空”问题。
3. 国际认可与本土实践结合
2018年《岳麓宣言》提出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全球倡议,中国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。国际社会对中国“语保”工程的规模化、系统性表示认可,认为其为濒危语言保护提供了范例。
1. 使用频率断崖式下降
调查显示,6-20岁青少年中,苏州、杭州等地能熟练使用方言的比例不足10%,且仍在降低。城市化加速导致人口流动频繁,方言使用场景(如家庭、社区)被普通话挤压,年轻一代逐渐丧失方言能力。例如,深圳的濒危方言“大鹏话”中“莳田”(插秧)等古语词已鲜为人知。
2. 结构与功能双重萎缩
3. 传承机制不完善
官方政策以普通话推广为主,方言保护缺乏法律保障和专项经费支持。学校教育中方言课程多为选修,师资和教材匮乏,导致传承断层。方言保护依赖民间组织,力量分散且持续性不足。
4. 技术与文化认同挑战
新媒体环境下,普通话主导网络空间,方言内容传播受限。部分青少年因“方言土气”的刻板印象而拒绝使用。方言数据库建设面临技术难题,如多模态数据整合和跨方言比较研究仍需突破。
当前需平衡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,例如通过“双语教育”增强青少年语言能力,利用AI技术构建动态方言数据库,并推动立法明确方言的文化遗产地位。家庭和社区作为传承核心,可通过方言文化活动重建语言生态。国际经验表明,语言多样性保护需多方协作,中国在此领域的探索将为全球提供重要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