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文化(赣南)生态保护区是江西省赣州市以客家文化为核心,通过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。以下是其建设背景、发展历程、保护措施及成果的综合性分析:
一、建设背景与入选过程

1. 文化基础与定位
赣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,被誉为“客家摇篮”,95%以上人口为客家人。其客家文化历史悠久,涵盖赣南采茶戏、兴国山歌、石城灯会等国家级非遗项目,以及围屋、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。
2. 申报与获批历程
2013年:原文化部批准设立“客家文化(赣南)生态保护实验区”,覆盖赣州18个县(市、区)。
2017年:《总体规划(2016-2030)》获批,明确保护范围与目标。
2023年7月:通过国家级验收,正式成为“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”,江西省由此拥有2个国家级保护区,数量居全国第一。
二、保护措施与特色实践
1. 系统性保护机制
政策保障:成立市级领导小组,出台《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》等法规,并将保护区建设纳入省市级发展规划。
资金投入:累计投入73亿元,用于修缮围屋、建设非遗馆等,如投资20亿元打造世界客家非遗文旅街区。
数字化保护:建立非遗数据库,对传承人及项目进行影像记录和档案管理。
2. 非遗传承与创新
名录体系:截至2023年,赣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、省级108项、市级327项,并认定各级传承人超1500人。
活态传承:通过非遗进景区、进校园、艺术节(如兴国山歌艺术节)等方式推广;创排《八子参军》等获奖剧目,推动文化惠民。
文旅融合:将343个非遗项目融入4A级景区,开发客家米酒、油茶等产业,预估市值达36亿元。
3. 整体性生态保护
划定重点区域,如龙南围屋群、宁都东龙古村等,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进行整体修复。
实施“抢救性、传承性、生产性、整体性”等多维度保护策略。
三、建设成果与影响
1. 文化影响力提升
成功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,建成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、世界客家非遗馆等标志性场馆,强化“客家摇篮”品牌。
非遗展演赴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交流,推动国际文化认同。
2. 社会经济效益
保护区建设带动就业,促进乡村振兴,如瑞金非遗工坊通过电商销售咸鸭蛋,助力农民增收。
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,推动赣州成为客家文化体验目的地。
3. 未来规划
2024年启动《三年建设规划(2025-2027)》,重点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修复。
持续开展年度自评,完善动态管理机制。
四、总结
客家文化(赣南)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,体现了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保护理念,通过政策、资金、技术多管齐下,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。其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“非遗+文旅+产业”融合发展的范本,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了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