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戏曲与曲艺类
1. 中国戏曲
京剧:以唱、念、做、打为核心,代表剧目如《霸王别姬》《贵妃醉酒》,流行最广且融合多种地方戏特色。
地方剧种:如昆曲(婉转细腻)、越剧(抒情柔美)、川剧(含变脸绝活)、黄梅戏(民间生活题材)等,各具地域特色。
皮影戏:以兽皮或纸板雕刻角色,通过灯光投影演绎故事,剧目常与地方戏曲融合,如陕西、唐山皮影。
2. 木偶戏
福建提线木偶、湖南杖头木偶等,通过艺人操纵木偶完成动作与剧情,表演灵活且富有幽默感。
二、节庆民俗表演
1. 舞龙舞狮
舞龙:如国家级非遗“曲周龙灯”,竹骨纸身,招式包括盘龙、钻龙等,象征祥瑞。
舞狮:分南狮(灵动)与北狮(威猛),表演者需默契配合完成高难度动作,常见于春节、元宵。
2. 秧歌与锣鼓
北方秧歌以红绿服饰、扇子花伞为特色,动作夸张欢快;腰鼓表演气势磅礴,如《鼓舞新时代》展现节庆活力。
3. 灯会与花桌
苇子灯阵:河北峰峰矿区非遗,以流动灯阵组成“蛇年大吉”等字形,融入成语文化。
抬花桌:河北永年区千年传统,8人抬200斤花桌,结合吹奏与舞蹈,象征祈福。
三、技艺与绝活展示
1. 杂技与绝技
传统杂技如顶碗、走钢丝,兼具力量与美感;现代节目如《技惊四座》融合武术、国乐,展现惊险艺术。
打铁花:河南确山非遗,1600℃铁水击打后化作“火树银花”,需精准控制力道与角度,场面震撼。
2. 民间手工艺表演
吹糖人、捏面人、草编等技艺常在庙会展示,如北京毛猴制作、龙凤字画等,兼具观赏性与互动性。
四、少数民族文化展演
1. 朝鲜族歌舞

吉林延边民俗园内,《印象延吉》融合伽倻琴、长鼓舞等,展现朝鲜族服饰与农耕文化,游客可体验旅拍与米酒制作。
2. 民族舞蹈与仪式
如苗族芦笙舞、藏族锅庄舞、蒙古族那达慕竞技等,多依托节日庆典呈现。
五、非遗与现代创新融合
1. 文化综艺节目
《国家宝藏》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戏剧演绎文物历史;《唐宫夜宴》通过科技复现唐代乐舞,推动“国潮”兴起。
2. 非遗活态传承
年轻群体加入打铁花、苇子灯阵等非遗项目,结合短视频传播(如确山铁花直播),吸引全球关注。
文化意义与传承挑战
民俗表演不仅是娱乐,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。例如,舞龙舞狮凝聚社区情感,打铁花寄托丰收祈愿。当前,传统表演面临商业化冲击与创新压力,需通过跨界合作(如文旅融合)、技术赋能(VR体验)等方式实现活态传承。
如需深入了解某一类表演,可参考具体来源,如、4、6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