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千年古港泉州,闽南文化如同蜿蜒的晋江水,滋养着这座世遗之城的精神脉络。而在这片文化热土上,有一群特殊的“声音使者”——他们既是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文化传播中心的主持人,也是闽南语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者。从《泉州讲古》的娓娓道来,到世界闽南语歌手大赛的青春激扬,他们以声音为桥梁,将闽南文化的根脉深植于现代传播的沃土中,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、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。
闽南语作为“古汉语活化石”,其存续与传播始终是泉州文化工作的核心命题。泉州闽南文化传播中心的主持人群体,正是这一使命的关键承担者。例如,主持人赵月以《新闻相拍报》《咱厝人》等节目为载体,用纯正的闽南语播报新闻、讲述民生故事,既保持了方言的规范性,又融入了市井生活的鲜活表达。这种“方言新闻”的创新模式,使得闽南语不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,而是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实用工具。
更深层次的方言保护体现在文化类节目中。林赋赋主持的《泉州讲古》历经二十余载,以“惊堂木一响,故事传四方”的独特形式,将泉州历史典故、民俗传说转化为方言叙事的艺术。该节目不仅获得国家级奖项,更成为东南亚侨胞的乡愁寄托。而杨江东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,通过设立传习所、收徒授艺,将讲古艺术与南音、梨园戏等传统艺术结合,形成“方言+非遗”的立体传承模式。这种活态化保护,让闽南语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,泉州主持人群体展现出惊人的创新力。2024年首届世界闽南语青年歌手大奖赛即是典型案例。主持人团队在赛事中巧妙融合南音与流行音乐,如本土乐队“南音新势力”演绎的闽南语版《小芳》,既保留传统唱腔的韵味,又加入电子乐元素,吸引年轻受众。这种跨界尝试,打破了“闽南语=怀旧”的刻板印象,赋予其青春化、国际化的表达。
在少儿文化传播领域,泉州广播电视台的转型更具前瞻性。原“刺桐之声”广播公众号更名为“闽南少儿频道”,主持人以童谣教学、动画配音等形式,将闽南语学习转化为趣味互动。例如,主持人张雪燕通过短视频演绎《拍胸舞童谣》,以卡通形象和节奏感强的配乐,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。这种“语言教育+新媒体”的策略,成功触达Z世代群体,构建起代际传承的新路径。
作为“世界闽南文化发源地”的代言人,泉州主持人的舞台早已跨越地理边界。赵月曾赴菲律宾、澳门主持“泉州电视周”,通过闽南语节目展播、民俗技艺展演,让海外乡亲感受“乡音未改”的文化认同。而2024年世界闽南语歌手大赛中,来自文莱、马来西亚等地的十强选手被聘为“泉州旅游推荐官”,主持人团队通过双语直播、海外社交平台互动,将赛事转化为全球闽南族群的共情狂欢。
这种跨文化传播亦体现在学术合作中。闽江学院与永春县共建的“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”项目中,主持人杨江东担任研学导师,带领两岸青年探访洛阳桥、五里古街等世遗点,通过现场讲古、非遗体验,深化“闽南文化圈”的共同体意识。正如学者白岩松所言:“泉州的烟火气是最好的文化香水”,主持人们正将这种“烟火气”提炼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。
在文化传播的背后,是一代代主持人对闽南文化的学术深耕。林赋赋不仅是电视名人,更是梨园戏国家级传承人,其撰写的《泉州讲古脚本研究》系统梳理了方言叙事的节奏、声韵规律,被上海戏剧学院列为方言艺术教材。而杨江东的答嘴鼓作品《公婆答五色话》,将民间俚语转化为曲艺文本,荣获福建省“丹桂奖”,实现了从口头传统到学术研究的跨越。
当前的研究趋势更强调多学科交叉。2025年省市文旅厅的调研指出,闽南文化传播需“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数字化传承”。主持人群体正响应这一方向,例如《泉州第一炮》节目引入木偶AI虚拟主播,通过方言语音数据库构建,探索“科技+文化”的传播新模式。这种学术与实践的结合,为闽南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维度。
泉州闽南文化传播的主持人们,既是传统的守望者,也是未来的开拓者。他们以方言为舟、以节目为桨,在全球化浪潮中划出一道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航迹。从《泉州讲古》的惊堂木声,到世界闽南语金曲的青春节拍,他们证明: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的保护,而在于动态的创造。未来,随着“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”建设的推进,主持人群体需进一步借助数字技术、国际合作为闽南文化赋能,让“海丝泉州”的故事响彻世界每一个角落。正如闽南谚语所言:“树头企得在,不惊树尾做风台”(根基稳固,何惧风雨),唯有深植文化根脉,方能成就永恒的传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