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!
今天,我演讲的主题是《承千年文脉,绽时代新声——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》。
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,从《诗经》的婉转悠扬到楚辞汉赋的磅礴大气,从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家国情怀到“厚德载物,自强不息”的精神品格,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美德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正如《易经》所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这些文化基因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,更在新时代成为青年成长的养分。
今天的我们正面临挑战:有人沉迷外来文化,对传统节日陌生;有人对经典古籍一知半解,甚至误读文化精髓。这让我们不禁思考: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,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?
1. 以学为基,深挖文化精髓
学习是传承的起点。清华国学院开设《论语》《易经》课程,北大中文系以诗词大会创新传播,这些高校实践启示我们:只有深入研读经典,才能理解“仁爱”“诚信”等价值观的现代意义。我们应主动走进图书馆,参与国学讲座,从《弟子规》的“孝悌”到《大学》的“修身齐家”,让经典融入血液。
2. 以践为行,活化文化载体
文化传承需“知行合一”。南京大学民乐团用音乐演绎传统,高校非遗社团通过剪纸、茶道体验让文化“可触可感”。我们可发起“古诗词快闪”、设计汉服文化展,甚至用短视频呈现《金陵十八景》的数字艺术。正如教育部“礼敬中华”活动倡导的,要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让非遗“潮起来”。
3. 以创为魂,赋能时代发展
创新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。上海交通大学将VR技术融入书院文化体验,湖南科技学院打造“林声课堂”,用红色故事与绿色生态融合育人。我们应善用科技手段,如开发传统文化AI互动程序,或结合专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,推动“创造性转化”。
同学们,传承不是复古,而是以青春之力续写华章。当我们吟诵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时,需知其本义是“对美好品格的追求”;当我们谈论“礼义廉耻”时,更应将其转化为校园中的尊重师长、诚信考试。从捡起一片纸屑的细微之举,到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,每一份行动都是对文化的守护。
让我们铭记:
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奔流不息,吾辈青年当以“弄潮儿”的姿态,既做传统的守护者,更做创新的开拓者。愿我们以经典为舟,以实践为桨,在时代的浪潮中,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文化新篇!
谢谢大家!
(参考文献:网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