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碧波荡漾的北部湾畔,一座承载着千年海丝记忆的城市——北海,以岭南骑楼的斑驳砖墙为卷轴,铺陈开广府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壮丽画卷。2023年“文化北海”建设活动周期间,一组以“广府文化论坛在北海”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引发广泛关注,镜头下的沙脊街骑楼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学者交流场景交相辉映,既凝固着岭南建筑特有的中西合璧之美,又跃动着文化交融的时代脉搏。这场视觉盛宴不仅是对广府文化地理版图的重新标注,更在全球化语境下开启了地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。
北海沙脊街的广州会馆遗址,作为清代广府商人建造的商贸枢纽,其雕花梁柱间至今回荡着“下南洋”的商船号子。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,不仅设有太和医局、消防队等公共服务机构,更通过“前店后厂”的商业模式将广式腊味、粤绣工艺播撒至北部湾沿岸。这种空间叙事与当代广府文化论坛形成历史呼应:2019年第七届论坛以“广府民间艺术传承创新”为主题,学者们正是沿着这条商贸古道,挖掘出疍家咸水歌与粤剧唱腔的音韵关联。
从建筑形态看,北海老城1.44公里的骑楼长廊,以卷拱窗顶和山花装饰演绎着“无骑楼不广府”的美学密码。岭南文化研究专家屈哨兵指出,骑楼建筑“外廊内街”的空间布局,恰似广府文化“开放中保持个性”的精神特质。这种特质在论坛的学术交流中得到延续——2021年第九届论坛突破地域界限,将研究视野拓展至东盟国家的粤语社群,如同骑楼走廊将私密性与公共性完美融合。
镜头定格在北海贝雕艺人的工作场景,珍珠母贝在刻刀下化作《粤韵风华》的艺术装置,这件作品正是第八届论坛的特别展品。这种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嫁接的尝试,呼应着广府文化研究中“生产性保护”的理论主张。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“留住手艺”工程,通过对牙雕、广彩等78项非遗项目的谱系梳理,提出“非遗元素数据库”建设方案,为北海贝雕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撑。
在饮食文化维度,摄影作品中“虾饼制作技艺”的特写镜头,揭示着广府饮食文化在北海的本土化演进。学者叶春生曾以“年廿四开油锅”的民俗为例,阐释广府年俗中“仪式感与实用性相统一”的文化逻辑。这种逻辑在北海呈现新形态:疍家渔民将广式早茶的“一盅两件”改良为海鲜茶点,创造出独具滨海特色的饮食文化符号。
一组航拍镜头呈现惊人对比:珠江口的世界级城市群与北部湾的渔港灯火,在论坛的学术地图上被重新标注为“文化共同体”。2016年第四届论坛首提“西江文化廊道”概念,2021年第九届论坛更将“两湾融合”上升为战略议题。这种学术思考催生出实质合作:2023年北海与佛山签订文旅合作协议,将石湾陶艺引入北海老街,形成“前店后窑”的产业新模式。
这种协同效应在语言文化领域尤为显著。摄影作品中“粤语培训班”的场景,记录着广府文化研究中心推行的“语言基因库”项目。通过对钦州采茶戏唱词与粤剧梆黄体系的对比研究,学者们发现两者在押韵规律上存在63%的相似度,这为构建“大广府语系”提供重要依据。澳大利亚学者在论坛上分享的调研显示,悉尼唐人街的广府话使用者中,21%能准确辨识北海疍家话的特殊词汇,印证着文化传播的深层关联。
在最具未来感的摄影画面中,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复现合浦古港的商贸盛景。这种技术创新背后,是广府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突破。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建立的“海外文献数字平台”,已收录17国38个机构的广府文化史料,其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中关于北海珍珠贸易的记录,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新视角。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研究方式,更重塑传播形态:北海文旅局开发的AR导览系统,使游客通过手机镜头即可看见骑楼墙面上“生长”出动态的广府文化解说。
这种数字化进程催生新的学术命题。2023年论坛设立的“元宇宙与文化传承”分论坛上,学者们就数字孪生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展开激辩。中山大学团队展示的“沙脊街数字孪生模型”,不仅能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建筑肌理变化,还可追溯190年来27次改建的时空轨迹,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工具。
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,北海这座海丝古城正以独特的文化姿态,书写着广府文明传承创新的当代篇章。从骑楼长廊的物质载体到数字空间的虚拟重构,从非遗技艺的代际传承到跨域协同的机制创新,广府文化论坛在北海的实践揭示: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解码与再编码过程。未来研究可沿着三个方向深入:建立跨学科的文化基因分析模型,完善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框架,探索文化认同建构的心理学机制。当镜头再次对准北部湾的潮起潮落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存续,更是一个文明体系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。